红色中医赓续百年初心
—记朱氏小扁针发明者朱中学一家四代传承医者大爱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医大爱。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朱中学中医风湿门诊部的全体医护人员,来到响水县黄圩镇云彩村,祭扫革命烈士朱云彩纪念碑,深情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云彩村是朱中学的家乡,朱云彩是朱中学的堂叔。作为朱氏针灸第三代传人、连云港市朱中学中医风湿针灸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中学对云彩村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这里,就是要不忘先辈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中医代代相传,医者仁心造福大众。

拜师学医
朱中学的祖辈是从涟水县古寨迁到黄圩镇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1905年,朱家的第八个儿子,朱中学的爷爷朱兆田出生了。据朱家后人介绍,当时,家中人口多,上下40多口人在一起生活,当家主事的女主人就是朱兆田的母亲,后辈尊称太奶奶。太奶奶秀外慧中、贤良淑德。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把一家老小安顿好已经不容易了,她还带领一家老小开荒种田,聚有良田百亩,土房二十几间,同时还建了院墙,请了私塾先生教家里的孩子读书,她关心邻里村民疾苦,乐于慈善,其远见卓识让人敬佩。
1915年,一位从安徽逃荒的老人被太奶奶安顿在家里。老人姓段,会针灸,乡亲们都称他针灸先生,每年春来冬去,在朱家一住就是十五六年。他没有过多所求,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农闲时,他到周边给村民针灸治病,有时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回来时会带一些粮食。太奶奶把粮食兑换成钱,冬天让他离开时一同带回老家。
朱家专门留有一间固定房屋给他居住,方便给周边村民针灸看病。针灸先生给附近的村民看病从不收取钱财,每次给人针灸的时候,朱兆田都站在身边看他怎么下针,有时好奇还会问先生一些关于针灸的问题。针灸先生看朱兆田人小有悟性,就跟太奶奶说愿意收他为徒。就这样,朱兆田拜师学医三年,熟读《针灸大成》《针灸验方》等医学专著,期间段师傅外出,来家中的病人均有朱兆田接诊,他边学边下针,单独坐诊能为病人减轻痛苦。人小志气高的朱兆田非常开心,下决心要学好针灸。
朱兆田17岁那年结婚,妻子管氏见他痴迷针灸,就把娘家陪嫁的一些碎银、银耳环、银手镯拿出来,请银匠师傅打造了几十枚银针供丈夫使用。这种银针质软、导热功能好,把银针柄上插上艾绒点燃做针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此,朱家针灸先生在当地十里八乡有了很好的口碑。

送医支前
1939年3月,侵华日军从灌河口登陆,占领响水口及苏北大片土地,朱兆田的侄儿朱云彩弃笔投戎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1941年任涟水县民便三乡指导员,1943年任第三联防队指导员,1944年加入新四军,任82团十二连二排排长。
一人参军,全家支前。朱家太奶奶带领八房儿媳给新四军战士准备干粮,她们最拿手的就是炒炒面,把炒好的炒面装进布袋,方便战士们行军打仗时携带充饥。
日本鬼子在百禄修建炮楼时,朱云彩让一个排的战士躲藏在家中,一个人化妆成民工混进炮楼侦察敌情,他白天干活,晚上回到家中,把看到的工事情况绘成图,制定了作战方案。某天深夜,朱云彩带领一个排战士攻下了百禄鬼子炮楼,共歼敌12人,俘虏日伪军三十多人,一个排战士没有伤亡。后来,朱云彩才知道,战士住在家中,一些战士的风湿关节疾病都被叔叔朱兆田针灸治好的,才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战争年代,风餐露宿,战士们常患有风湿关节伤痛疾病,朱家针灸发挥了很大作用。朱兆田经常送医送药,给战士解决了很多伤病痛苦。有些战士颈腰关节急性损伤,行走困难,朱兆田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治疗,为躲避汉奸告密,日伪军搜查,朱家人就把那些受伤针灸的战士暗藏在地窖里,先后治好病痛的抗日战士不少于百人。朱兆田晚年时常给后辈讲起为新四军战士针灸的事情,好多被他针灸过的战士名字都还记得。
1946年7月28日,朱云彩在江苏邵伯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地政府为缅怀革命烈士,把原朱圩村改为云彩村,永远纪念这位革命英雄。

朱中学的医学贡献和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荣获了各项荣誉。

百年传承
1958年,朱兆田的儿子朱云荣毕业于盐城大丰中学,后返家跟父亲学习针灸,接过了曾为新四军战士们医治过疾病的十枚银针,将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美德传承下去。
1996年,朱云荣的儿子,医三代朱中学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先后到北京长城总院、河北省风湿病研究院、南京中大医院椎间盘镜研究中心进修,撰写的20余篇学术论文编入国家级刊物发表。多年临床实践,使他在祖辈针灸治疗基础上和近百万人次的风湿骨病治疗中,自成一派特殊疗法——朱氏小扁针疗法,被誉为颈肩腰腿痛克星。1999年,朱中学就荣获专科专病成果奖,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届国际针刀医学交流大会。2000年,朱中学荣获中华名医《世纪高新》金杯奖。2013年,朱氏小扁针、朱氏针灸铜人荣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2016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授予其门诊部为媒体推荐上榜品牌“江苏十佳优质专业医疗机构”。2017年,朱中学被推荐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2018年,连云港市朱中学中医风湿针灸疗法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说起朱氏小扁针的来历,朱中学介绍说,从小就看到父辈们用大银针给病人治病,但是这种针粗、软,韧性不好,还不好消毒,达不到灭菌效果。而现代针灸通用的毫针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为此,朱中学发明了一种头是扁的、钢制的针,取名朱氏小扁针,这种针柄圆、尖平,下针快、病人没有痛苦,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朱中学的妻子王艳红于1992年毕业于山东泰安中西医学院,和丈夫共同研究针灸,将朱氏小扁针发扬光大,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薪火相传传医道,一脉相承承仁心。如今,这个医生家族“诞生”了医四代——朱中学的儿子朱成杰从哈尔滨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毕业,现已临床工作。

朱中学和徒弟们。

不忘初心
一家四代学医,用百年的坚守和传承诠释着医者仁心,当地政府投资帮助朱中学建起了门诊楼,日均可接纳患者150多人,院内配有百万元骨病专科影像设备5台、拥有国内先进风湿血液分析仪3台,专科病床80张。2019年,朱中学中医针灸获连云港市非遗展示馆,祖辈当年用来医治新四军战士的十根银针还珍藏在馆中。
作为医生,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是朱中学一生的追求!他常说:“我一直记着‘做医生,就是做好事’这句家训,我会做得更好!”2020年,朱中学中医风湿门诊部向灌南县交通管控组捐赠洗手消毒剂,支持疫情防控;向该县红十字会捐款1万元、消毒水100斤用于疫情防控;他还多次组织义诊等社会公益活动。
江苏省灌南县拐圩村村民熊彩花被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在外地住院一个多月治疗,无明显效果,由家人抬着来到门诊部治疗。朱中学接诊了这位患者,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中医“痹症”,他用“朱氏小扁针”进行了治疗,大约一小时左右,患者下肢有所知觉。经过一个月精心康复治疗后,患者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已能拄着手杖走动,一家人高兴之余又为医疗费犯愁,朱中学了解患者家庭的实在困难,为其免除了费用。
“我们来自革命老区,红色银针传承着奉献精神。”朱中学常对儿女们说,我们是革命烈士的后代,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好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远的初心和使命。

朱中学的医学贡献和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荣获了各项荣誉。
作者:周序蒙、卜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