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北京 • 正文

呼家楼北里“解难书记” 居民看见她心里就有底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msadmin2017

【导语】呼家楼北里有个“解难书记”殷金凤,家喻户晓。居民只要看见她,心里就有了底儿。居民离不开她,其实她也离不开居民,殷金凤总说“我最可依靠的就是居民,尤其是500多名老党员,就是我的民心资源”。

  呼家楼北里有个“解难书记”殷金凤,家喻户晓。居民只要看见她,心里就有了底儿。

  “解难书记”怎么来的?还要从她刚上任那会儿说起。

  2000年一上任,殷金凤就在社区推出了“十必访两公开”工作法:婚丧嫁娶必访;优抚对象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残疾、特困家庭必访;新迁入、迁出居民必访;离休、知名人士必访;空巢老人必访;流动人口必访;社区矫正、两劳释放人员必访。

  “第一访”,就访出了问题。

  那年夏天的一天,殷金凤带着几名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呼家楼西里23号楼,刚一走近,在楼前乘凉的一位老大爷,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抓着她的手:“可算把你盼来了!”

  23号楼是一个独栋,住着80多户居民,但他们十多年来都看不上电视,“边远山区都能看电视了,我们家的电视却成了摆设。”老大爷的话,让殷金凤很着急。

  原来,23号楼处于社区边缘,周围没有电线杆,需要重新架接线路,有线电视安装成本高。

  殷金凤第二天就和歌华有线联系,谁知对方一盆冷水泼过来:“几十年的老问题了,没有架接电线,所有东西都得重新弄,这个工程干下来还得赔钱。”

  “我这人就有一股拧劲儿,一定得把这事儿给居民解决了。”她开始行动。光打电话不行,还得上门,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这个工程我们真没法干,您回去吧。”歌华有线的负责人一次次地想把殷金凤劝走,可今天走了,她过两天又来。反反复复十多次,对方终于被她说动了:“就冲着您这份心,赔钱我也给您解决了。”最终,23号楼成功装上了有线电视,这个历史老大难问题,她用了两个月就解决了。

  “解难书记”从此一炮打响。

  社区的下水道出现问题,负责的厂商一直没有彻底修理好,隔三差五出毛病。“这么拖下去不是办法,我得赶紧解决。”殷金凤又行动了。

  带了一瓶水、一个面包,她开始去找厂长。找不着人,就在那儿死守。十多天过去了,那天,在车棚守候的她,看见一个像厂长的影子从卫生间门口晃过,她就在门口守着。厂长一出来,看见她又来了,直接“甘拜下风”:“书记我服您了!厂里再难我也帮您解决了!”最终,厂里拿出5万元,彻底解决了社区的下水道问题。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帮老百姓干件实事儿。”就是凭着这股拧劲儿,社区居民就认她这个书记。

  去年以来,北京市启动整治“开墙打洞”专项行动,作为市里的“明星街道”,经过几个月的集中整治,呼家楼街道成为朝阳区首批“无开墙打洞街道”,社区环境秩序得到了大幅提升。环境变好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违建市场清理后,居民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少了。”殷金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党员干部讨论后,决定将改造收回的社区车棚,建立呼北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便捷服务中心建立后,老年人用餐、四点钟课堂、智能存车、快递收发、家政保洁维修一应俱全。

  如今,通过污水管网改造、照明系统提升、社区景观美化等措施,这个曾经黄土漫天、垃圾遍地的老旧小区成了北京市少有的几个花园式社区之一。

  记者手记

  用真心换民心

  见到殷金凤,她正患感冒,却还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没事儿的”,自己的事儿她总是一句带过,但居民的事儿她件件上心。居民有困难,第一个出现的人肯定是她。

  殷金凤的微信里,有好几个聊天群,跟居民的、跟企业的、跟社会组织的……大家有什么困难或需求,在群里一说,她马上给出回应。

  在居民眼里,殷书记似乎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她对工作的忘我有目共睹,甚至用废寝忘食来形容都不为过。

  居民离不开她,其实她也离不开居民,殷金凤总说“我最可依靠的就是居民,尤其是500多名老党员,就是我的民心资源”。用真心换民心,她做到了。

    (原标题:殷金凤:居民的解难书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2009-2017 人民民生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